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葫芦娃!我求了爸爸很久终于给我买了一个葫芦,可是……
我等了好几个月也没见孵出葫芦娃,最后爸爸告诉我葫芦里根本没有葫芦娃,那只是动画片,哄小孩用的!
… …
那时候的我才五六岁,只记得知道真相后很失望,就再也不看葫芦娃了。
这是最近一个80后家长跟我分享的他小时候的故事……最开始我只是感叹并惋惜他爸爸告诉他的动画片是哄小孩的这样残酷的事实让他彻底失去了对葫芦娃的兴趣,但他下一个问题却透露了更多我们需要探讨的教育思维——“这是不是让我明白了现实不是童话这个道理?” 我很震惊他爸爸对他说的话,但仔细一想身边的家长们,也多多少少都对孩子说过“童话是假的”、“故事里都是骗人的”类似的话。 孩子们喜欢模仿童话里的各种人物是因为认可他们的善良与勇敢,葫芦娃、艾莎公主、丑小鸭……就是因为家长们这些顺口、无意识的话,带给孩子们的是不相信童话,认清现实的同时也毁掉了他们的天赋创造。 《奇葩说》有一期节目“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最终现场有73人认为不该告诉,27人认为该告诉。那,你怎么看呢? 童话无谓真假 我个人对“童话是假的?”这句话有个思考——故事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传达的情感却是真真实实的。正如很多家长每次给孩子讲完故事都会问他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三只小猪》告诉我们要团结勇敢、《白雪公主》告诉我们要善良、《狼来了》告诉我们要诚实…… 甚至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仍然会被童话故事人物所感动,他们带给我们的勇气与爱,那就是真实的存在。 童年的想象带来快乐 童年无关这些真真假假,幸福快乐的童年治愈一生。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游戏中也有一个单独的分类——假想游戏,因此儿童可以通过想象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获得快乐和体验感。 否定童话就是否定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指出,儿童的想象来源于现实,但也脱离现实,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他们难以区分想象和现实,导致想象与现实混淆。 所以当孩子的认知阶段还不足以消化这个信息的时候却被告知童话是假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让他认清了现实,而是剥夺了他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更剥夺了他的天赋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也无法再去用心感受童话所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分阶段解决 “三岁之前不要告诉” 正如之前的分析,三岁之前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他们还不具备消化这些信息的能力。 “当孩子问你的时候,一起分辨思考、引导” 当孩子主动问你“童话是假的吗?”“这世上真的有白雪公主吗?”“说谎鼻子真的会变长吗?”……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也代表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一起来分析,千万不要直接回答是或不是,我们需要先肯定孩子的思考,然后引导孩子一起来分析“你认为这个故事哪部分是假的?”“哪部分是真的?”最后再启发孩子“即使没有白雪公主,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呢?” 傅首尔在辩论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看童话都有不一样的感受,13岁和30岁都截然不同,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童话是假的,这相当于一种剧透,是你在快进了他的成长,不告诉他是为了陪着他一起去分辨思考,这种思考才是成长的惊喜,才是母子一场的风景。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来说“现实不是童话”这句话似乎透露着经历了生活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相,这里面多少有些苦涩与心酸,甚至还有对现实的无奈。但如果这句话从孩子口中说出,我们又是否会觉得有点遗憾?遗憾我们费尽心思想保护的童真与纯洁在现实面前瓦解,遗憾我们不遗余力想呵护的善良与勇敢形象在现实面前崩塌……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仍然会被童话故事的人物所感动,所期待,最后我想说的是:童话是假的,没错,但我选择守护童真。
成长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学会逐渐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但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比成人世界的现实,孩子更愿意选择相信童话的美好,保留自己坚信的那份纯真。这时候爸爸却过早地揭开了童话的真相,引发了孩子对于虚拟与现实的认知冲突,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致于孩子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仍然对此耿耿于怀 ,仿佛时一个做了一半就被叫醒的美梦,只剩下了遗憾和不甘。 童话故事满足孩子对神奇世界的浓厚兴趣,构筑了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父母在引导孩子理解童话故事时,应该注意保护孩子天真烂漫的心灵,用孩子听的懂、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童话世界的真善美,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戳穿童话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