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朋友圈,发现圈里的妈妈们又开始吐槽接送孩子上补习班、兴趣班太累。想约家里即将上二年级的侄女吃个饭,得到的回答也是“我很忙的,小姑。”才知道假期期间,侄女上了预习班,小提琴和芭蕾也没落下,抽空还得学学口语和书法,相比起我工作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来说,八岁的她确实“行程”满满。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个例,甚至是中国父母大多数的选择,用哥哥的话来说就是“别人家孩子学的,我家孩子不学,那不就落后了。学,砸锅卖铁也要学。”结果是“教育与经济压力齐飞,家长孩子共失色。” “早学”“多学”不等于“早慧” 不可否认,二年级的孩子学习很重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抢跑式”学习、“鸡血式”养儿、“填鸭式”培养兴趣齐头并进,但这种预热式教学,真的能让孩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受用终生吗?答案可能会有点意外: 大约50年前,德国的政府支持了一场大规模比较试验,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四年级,从四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 许多实验结果表明,教育“抢跑”有违科学规律,对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过早地学习枯燥的知识,会使孩子早早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丧失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前学习二年级知识,很多时候,由于理解力不足,也只是勉强记住知识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于很多知识提前学会,很多孩子对学校上课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长期以往,还可能对孩子的注意力不利,不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报兴趣班原本是为了拓展孩子眼界,激发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好奇心,孩子学得太多,反倒分散孩子精力,本末倒置,使孩子提前放弃学习热情。 从短期来看,孩子提前学二年级课程还是效果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将不利于孩子自学能力的提升。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学校,自我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可忽视。 中国孩子不容易,中国家长更不容易,别让家长的焦虑毁了孩子
智课教育发布《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78.4%的90后家长对孩子留学选校和选专业感到焦虑或迷茫,80后家长(64.4%)和70后家长(47.3%)的焦虑程度则相对较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正是深知社会竞争大,不努力就意味着落后,中国父母坚信“笨鸟”先飞,“不笨的鸟”更没理由后飞。因此,在教育投入上倾其所有,再穷不能穷教育,高投入的背后折射的是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教育的受益者是孩子,而这种集体式焦虑的受害者也同样是我们的孩子。 不同焦虑类型导致的危害:
1、压力型焦虑 升学导致家庭矛盾升级——家长主导,缺乏有效沟通,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攀比型焦虑 “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家长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孩子易陷入自卑,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茫然型焦虑 这也好那也好,多学一点总是好——习惯跟风盲目增加孩子学习量,却忽视孩子的独特性 4、完美型焦虑 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家长过高的期望会对孩子的自尊造成深远的影响,影响孩子学习价值感的正向获得及提升
这种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症,有解药吗?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中国式家长焦虑,“打鸡血式”教育,正说明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不缺位,有参与,所谓关心则乱。 ● 首先 家长不要急功近利,要对孩子有信心; ● 其次 大多数的焦虑源自内心不能接纳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先允许孩子身心健康的自由成长,才有不平凡的可能; ● 然后 抓最核心的素养,先“人”后“才”,品德思想的健全为先,而后才是技能培养; ● 最后 转变教育观念,不是其他人都做了,我们就要做,我们的选择应该是从自己出发,不应把“超前教育”奉为圭臬,更不该逼着孩子“抢跑”犯规,给社会“预热”教育降降温,让所有孩子重回同一起跑线。 参考: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报告》 ——《父母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