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孩子频频出问题,我们总是习惯去分析:他怎么啦?
却常常忘记问自己一句:我怎么啦?
事实上,后者远比前者重要。
为何这样说?
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1年前,某中学的初一学生小林,因多次盗窃他人财物,被送到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事实上,小林出生在一个经济宽裕的家庭,衣食无忧,也不缺零花钱。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建议下,班主任邀请小林的父母来到学校。在辅导室,小林的父母愁眉紧锁,长吁短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要知道,整个家庭里,除了小林以外,个个都表现优异:爸爸是一名工程师,每天很辛苦地工作,下班后喜欢看电视;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不仅工作忙碌,还常常操心孩子的事;哥哥是一名高中生,成绩优异,还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代表。如今,听闻小林在校屡屡盗窃的行为,父母感到迷茫又无助——他们不理解孩子为何要这样做,也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老师,请您一定要帮我们好好‘管教管教’孩子。”他们转头看向心理老师,眼神充满焦虑。在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绝不会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养育者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心理老师想要审视小林的整个家庭系统,开始把焦点放在小林的父母身上,尝试找到小林问题的根源。再看看哥哥,他那么乖巧、自律,在学校表现那么好……没错,就只有小林有问题,拜托专注分析他,好好治疗他吧!“你们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并不只是由爸爸、妈妈、哥哥和小林等个体放在一起而已。若一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往往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不想配合老师去审视自己的家庭系统,也不相信家里其它成员存在问题。于是,他们终止了与心理老师的交谈,带着小林离开了。回到家里,爸爸对小林实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厉惩罚——用皮带在小林的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顿,罚小林在客厅跪到半夜,并要求小林写一份长检讨。爸爸的本意,是希望小林能吸取教训,从此改正偷盗等不良行为。但令他头疼的是,小林只消停了1个月,脱轨行为再次出现,甚至还变本加厉:由于影响恶劣,半年后,在校方的强烈要求下,小林被送去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心,接受3个月的观察治疗。期间,应心理医生的要求,小林的父母不得不带着大儿子,一同来到治疗中心,跟小林一起接受家庭治疗。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医生让每个家庭成员轮流发言,其他人不能随意打断。只有小林存在问题,家里其他人没有任何问题;是小林的脱轨行为,给全家带来了混乱和困扰。后来随着持续地深入觉察、探讨,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某些「不协调现象」。爸爸成天忙于工作和看电视,几乎从不与妻子孩子进行交流;妈妈成天操心工作和孩子,但非常强势,很少聆听孩子心声;哥哥成天把自己关房间里学习,没有朋友,也不与家人沟通……但实际上,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却是相当疏离的,几乎没有情感的联结。这份疏离,在整个家庭系统中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
爸爸妈妈没有好好照顾自己,也没有好好经营婚姻,他们对婚姻生活愈发感到空虚、无力。爸爸电视越看越多,妈妈越来越操心孩子,却没有诚实面对他们摇摇欲坠的婚姻;哥哥越来越热衷学习,成绩愈加突出,却察觉不到自己在用学习回避家里的问题……往往在一个功能不健全的家庭里,如果大家都不去谈论、面对问题,而是用表面的和谐来回避问题,那么,这份无形的压力便会落到家庭中的某一个孩子身上。他可能会吸毒或是偷窃、成为害群之马、常常打架,或有不当的性行为。最后大家会觉得是替罪羊出了问题,祸害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小时候,他调皮捣蛋,以此吸引父母关注;后来,他屡屡偷盗,被送到心理辅导中心。爸爸、妈妈终于放下各自的事情,一起来到学校去了解:小林到底怎么啦。那一刻,小林终于感受到父母团结一致的爱与力量,也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被重视的。爸爸妈妈并没有诚实面对摇摇欲坠的婚姻,而是通过严厉的惩罚去“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下,小林只能变本加厉,用更夸张、更出格的脱轨行为来发出信号:这个家庭出问题了。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家庭的影子;孩子90%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在家庭中,类似这种“孩子成为「替罪羊」,频频出问题”的情形经常发生。除非家庭成员(特别是养育者)一起努力,做出改变,“问题孩子”的情况,才有可能得到改良。就像前面所讲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家庭的影子。镜子里的镜像,是由镜子外的本体决定的;镜像出现问题,往往意味着本体出了问题。孩子,是在家庭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意味着家庭系统出了问题。我怎么啦?是我催得太紧,令他产生抗拒了吗?还是我没意识到,他遇到学习难题了呢?我怎么啦?是我忽略了他的某个需求吗?还是我把自己的情绪转嫁给他了呢?我怎么啦?是我在规则、道德教育方面疏忽了吗?还是我对自身问题的回避,令他成了「替罪羊」呢?……透过孩子这面镜子,去不断反躬自问,不断深挖,你自身的种种问题也会随之浮现。不是为了自我谴责;而是为了更真实地照见自己,了解自身的种种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个人成长。如果你能够当着孩子的面,去诚实地面对、解决自身问题,率先做出改变,榜样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来访者李女士,从小常被家人忽视,内心缺爱,深感痛苦。孩子出生以后,李女士暗暗下决定,一定要好好爱孩子,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童年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