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不是豪华的学区房,而是每个用心构建的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自然会爱上生活,爱上学习。
——虎妈
作者 | 肉肉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 深夜,看到一条扎心的朋友圈: 倾家荡产给女儿买了学区房,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她全班第二,倒数的。 其实,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孩子学习好,而是让孩子喜欢学习。 如果孩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住着再贵的学区房,都没用。 不止一位资深教师认为: 对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的,不是房子的位置,而是房子的布局和家庭的氛围。 一个允许孩子在客厅学习、在卧室谈心、在厨房玩耍的家,不仅能激发他的学习动力,还能改善亲子关系。
日本教育家西村则康说:“看到学生家客厅那一刻,我就知道他的成绩了。” 他认为,将书架和书桌放在客厅,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员四十万靖的一项调查。 他用6年的时间研究了200组“小升初”学霸的家庭,结果发现: 相比安静、封闭的儿童房,大部分成绩优秀、学习主动的孩子,都喜欢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比如A同学,他家的客厅中间摆着一张大乒乓球桌。 这张桌子是全家的主要活动区域,父亲看报,弟弟玩游戏、画画,妈妈在隔壁厨房忙碌。
A同学放学回家,也会在乒乓球桌上写作业,连“小升初”备考阶段的学习,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最后他成功考入名牌中学。 有父母担心,孩子在客厅学习,他的注意力能集中吗?学习效率能高吗? 然而事实证明,在隔绝一切噪音的房间里,独自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走神。 有个爸爸偷偷拍下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写作业的9分钟。
视频中的孩子,用手指敲打墙面10秒,推拉房间的门1分31秒,在墙上作画1分46秒,思考人生57秒,抠手、抠脚1分38秒,中间还上了一次厕所。 9分钟的时间,孩子真正用在写作业上的,只有2分钟。 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身边一堆的事都会让孩子兴奋——这个橡皮真好玩,这只笔怎么回事,爸爸妈妈在笑什么,我借口喝水出去看看。 让孩子主动从这些小动作中停下来,需要抑制的力量。 但人类大脑的额叶到14岁才能发育好,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孩子神经的抑制功能不强。 所以在孩子有能力自律之前,父母需要陪伴他,需要将学习跟积极的情感建立连接。 教育家奈德分享过一个小测试。 他给学生们留了一些练习题,第一次奈德安静地陪在他们身边,第二次营造了紧张而焦虑的氛围。 结果,学生们第一次的考试成绩是最高的。 当奈德给到学生们平和且有力量的支持时,他们的内心是安定的,不会担心随时被打断、被批评,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考中去。 如果周围环境是紧张的,学生们的专注力就很难集中在答题上。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盯梢。 父母陪在孩子身边,认真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安全、喜悦就够了。 他也会模仿父母,将全部精力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好好写作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 “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4.12%。 这意味着,亲子关系越好,孩子越能在学习上取得好的分数。 融洽的亲子关系,始于沟通。 有人问亲子教育博主大J,教育孩子,如果只选择死盯一件事,是什么事? 她的回答是“和孩子聊天”。 亲子之间的聊天不仅能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还能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指出: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 就是说,父母跟孩子多说话,孩子会更聪明。 那什么时间和孩子聊天合适呢? 有心理学家做过分析,夜晚入睡前是记忆的高峰期,孩子心理上格外渴望父母拥抱和用心的交流。 这个时候,父母跟孩子聊天,孩子更能倾吐心声。 如果父母白天没时间,抓住睡前一小时跟孩子互动,也将会获得翻倍的效果。 因为陪孩子多长时间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陪伴质量。 我一个朋友分享了她跟大女儿的故事。 有了妹妹后,朋友发现大女儿情绪有些低落,不爱说话,老师也反映孩子最近学习不在状态。 在我的建议下,朋友跟大女儿约定了“一小时聊天时间”。 每天晚上把妹妹哄睡后,朋友就来到大女儿房间,拉着她的手,跟她聊聊今天发生了哪些趣事。 睡前一小时,成了大女儿每天最期待的时光。 “一小时聊天时间”不在乎聊的主题是什么,也不在于包含多少知识点,关键是给到了大女儿持续的关注。 让她觉得:“妈妈都这么忙了,还跟我聊天,她一定很爱我。” 慢慢地大女儿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不再因为妈妈将时间和精力分给了妹妹而难过,因为她知道“不管怎样妈妈都爱我”。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认为:“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事,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 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加坚定,生活学习也会更加主动。 就像被阳光雨露滋养的植物一样,自发成长为最好的样子。
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了新课标,其中一项是“中小学生劳动课要学煮饭”。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小学生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比如择菜、洗菜、做两三道家常菜等等。 其实早些年,“厨房育儿”就非常火爆。 厨房是系统锻炼大脑的地方,利用得好,能产生远超万元早教班的效果。 现代科学调查发现,人类大脑神经与手指神经的衔接最为紧密。 孩子的精细动作做得越好,大脑发育程度也就越高。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儿童的智慧,都在他的手指上。” 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有“生活困难症”。 还记得前几年刷屏朋友圈的故事《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吗? 一个初到美国的留学生,想做一道番茄炒蛋招待新同学。 从小到大没下过厨的他,连先放鸡蛋还是先放番茄都不清楚。 于是,他向国内的妈妈求助。
但是爸爸妈妈你一句他一句,男孩半天都没学会。 很快,手机跳出一段视频,是妈妈手把手在教他做番茄炒蛋。 有了妈妈的帮助,男孩的番茄炒蛋大受好评。后来,同学询问美国跟中国的时差,男生才想起此时的国内还是凌晨。 北京时间早4点,爸爸妈妈收到语音后就起床,妈妈一边炒菜一边教学,爸爸负责录视频。 故事火了以后,网友们并不买账:“看不出爱意,只看到一个五谷不分的巨婴。” 父母不可能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学会独自面对风暴。 看似平常的一日三餐里,藏着的是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 可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用你管。” 殊不知父母的大包大揽,反而会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 从小在厨房“玩耍”,不仅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有帮助,还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技能和心态。 一个足够热爱生活的孩子,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爱上学习。 一个能够掌控生活的孩子,会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上,为自己的学业负责。
好的教育,润物无声。 父母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就应该先经营出什么样的家庭。 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是客厅里父母无声的陪伴,是卧室里孩子的倾诉,是厨房里全家的欢声笑语。 这些微小但美好的回忆,会滋养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爱的熏陶下,成长得更优秀。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