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按约定我们兄妹几个都去二哥家吃饭。
三个家庭相聚,很是热闹,却也免不了相互比较,暗地里较劲。
我儿子还小,还没有比较的资格。
大哥和二哥的孩子年龄相仿,又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自然就成了这场比较里的主角。
开饭前,大家坐在沙发上聊天。
大哥大嫂不停地炫耀,自己一年为儿子报了多少兴趣班,请了哪位名师给儿子补课,儿子今年考得有多好,多少老师对儿子抱以厚望。
二哥二嫂则一边笑着,一边客气地夸赞着大哥大嫂好福气,养了个这么优秀的儿子。
而我看着两个侄子截然不同的样子,心里不敢苟同。
二侄子从我进门开始就没有闲着,不是为我们沏茶,切水果,热情地招待我们,就是蹲在地上帮二嫂摘葱,进厨房洗菜切菜。
大侄子从进门后就一直歪在沙发上玩手机。
期间,大嫂好心喂他吃个水果,他还没好气地囔囔:
“哎呀,我正忙着呢,别喂了,我不吃。”
走了一趟亲戚,我开始思考:
到底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
从大侄子和二侄子身上,我找到了答案。
杨占禹曾在《时光录》中写到:
“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二哥二嫂的家境不如大哥大嫂,二侄子的学习也比不上大侄子。
但二哥二嫂却很知足,他们从不羡慕别人,也绝不会拿二侄子跟别人作比较。
用二嫂的话说就是:
“别人的孩子是争光的,我们的孩子是报恩的,谁也不比谁差,有什么可比的。”
这次来二哥家,二嫂更是对二侄子赞不绝口:
看着二嫂脸上掩饰不住的笑容和二侄子忙进忙出的背影,我也忍不住羡慕起来:
都说,百善孝为先。
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心疼自己,关心自己,懂得分担呢?
再反过来看看大侄子,我都有些心疼大哥大嫂。
大哥大嫂经营一家超市,每天从早忙到晚,为了节省人工,搬货卸货都是自己亲自上,有时为了多赚几块钱差价,不要面子地跟供货商死磨硬泡。
可是,大侄子享受着大哥大嫂用辛苦钱换来的周到照顾、品质生活,却丝毫不懂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甚至稍有不满,就对着大哥大嫂大呼小叫。
想起前段时间刷屏的那段视频。
一位感染新冠的妈妈发着高烧,强撑着身体给三个孩子做好了饭。
直到孩子吃饭时,妈妈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过去。
可是,三个孩子听到动静后,一开始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就继续吃饭。后来走到妈妈身边默默地看着,既没有呼喊,也没有搀扶,全然没有一丝对妈妈的关心和焦急。
莎士比亚曾在《李尔王》中写到:“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强烈的对比之下,我无比深切地感受到: 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大哥一家刚到二哥家的时候,大侄子做了一件让在场所有人都尴尬不已的事。 一看到大哥一家已经到了楼下,二嫂就赶紧打开门站在门口迎接。 可是,大侄子进门的时候,只顾着看手机,连声“婶婶”都没叫。 进屋坐定后,二嫂一脸热情地塞给大侄子一个红包,并说了几句祝福的话。 大侄子淡淡说了句“谢谢”后,竟然当着二嫂的面直接拆开了红包。 他看了一眼红包里钱的数量,不满意地嘟囔道: “就给这么点钱,真小气。” 二嫂愣在当场,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以为大哥大嫂会批评大侄子没有礼貌,没想到大嫂直接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沓钱塞给大侄子说: “没事,儿子,妈妈有钱,妈妈再给你贴点。” 大嫂说完,二嫂的脸刷地黑了下来,扭头走了。 记得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跟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 一个只管自己高不高兴,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同样自我,目中无人的家长。 父母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 所以,大侄子的口无遮拦,毁掉的不是别人的面子,恰恰是自己的家庭教养。 看过这么一段视频,一位成年女孩站在马路上指责一位清洁工阿姨:“你穿的衣服脏得要死,还甩我一身水。” 一个12岁的小女孩有礼貌地对成年女孩说:“阿姨,她是劳动人民,你不可以这样说她的。” 清洁工阿姨被小女孩的善良和尊重感动得哭了。 她哽咽地对小女孩说:“阿姨就是因为衣服脏,不然阿姨可想抱抱你,你太好了。” 小女孩没有丝毫嫌弃地主动拥抱了清洁工阿姨。 网友们纷纷称赞小女孩: 想起作家梁晓声曾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素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为他人着想,才是一个孩子最高贵的教养。 养出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大的体面。 《勇于管教》中有段话说得特别有道理: 这里的栏杆其实就是“规矩”。 一个有规矩的孩子,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放肆自我,一不小心就会惹祸上身。 午饭后,几个孩子吵着要去放鞭炮。 二哥再三叮嘱孩子们要去在空旷的地方放,不要把炮乱扔,放完后要确定火熄灭后,再把炮壳扔进垃圾桶里。 大侄子嘴上应承着,一到楼下就立刻把二哥的叮嘱抛在了脑后。 为了好玩,他有时会故意把炮扔到电动车棚附近,把电动车的报警器震得一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