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陪伴孩子学习?
1、爸爸妈妈文理分工
爱人的理科相对好一些,所以,他负责女儿的理科学习;我是文科相对好一点,所以,女儿的文科学习是包在我身上。 由于女儿小学四年级时写作能力有些困难,为了提升养她的写作能力,从那时起我和女儿养成一个习惯——我们共写同题作文,互相批改。这个习惯我们保持到现在,因此,女儿的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在同年级相对稳定和突出。
2、时间安排
①双休日时间安排: 由于工作原因,我的双休日很有限,即使偶尔休息也仅是休息一天半,周日中午就要驱车赶往学校。而我就是抓住这仅有的一天半的时间去陪伴孩子。 时间 女儿主要事宜 爸爸妈妈主要事宜 周五晚上 拥有周末娱乐内容选择和决定权,例如:影片和音乐主题选择、订票 陪女儿看一部电影/音乐会/看课外书 时间 自己乘车去数学补习/舞蹈班学习 陪二宝 周六下午—晚上 写作业 探讨学习问题/看书 周日上午 洗漱、整理物品 陪二宝 ②寒暑假时间安排: 时间 女儿主要事宜 爸爸妈妈主要事宜 放假第一周 放空自己,随心浪 工作/享受二人世界 放假第二周第一天 做好假期生活规划;准备一个学习归纳本(包含知识树、题型归纳、纠错)、专题本 和孩子确认假期规划 假期期间 科学作息+学习+运动+旅行+亲子互动+家族聚会 根据女儿节奏走/安排好工作和生活 假期最后一周 收心行动:专注整理和修补假期学习漏洞 陪二宝,给女儿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孩子考砸了,我没生气
1、理性面对考试成绩和教师评价
记得女儿在初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考砸了,心情很不好,见到我时不知所措。我知道,作为校长的女儿没考好,她要面临的舆论压力会很大,我相信各学科的老师们也都找她谈过话了。但这个压力需要一个宣泄的通道和温暖而明确的疏导。 所以,我当时并没有急着和她谈论成绩的事,而是和她一起到宿舍收拾好行李,并且告诉她:“放假了,该放松一下了。寒假第一周尽情玩,忙咱们的家事,年前家里大扫除需要你帮帮忙。今晚你组个饭局,饭店、人员你来定;之后再看场电影。”我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先稀释孩子刚刚考试过后的紧张情绪,待一周后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于是,假期的第一周过把瘾后,我和女儿一起仔细地分析了每科考试试卷和答题卡,逐一找出问题;并且对老师们的期末评价做了认真回应,设置了新的学习目标,启动了新的学习规划和行动方案。 附:女儿的“学习目标规划表”
其实,无论孩子考试结果如何,我们每次考试后的沟通也是这样的流程和内容,因为,我和孩子达成的共识是,要成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第一,我们坚信大脑的可塑性。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息的组织叫做“突触”,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不断生长。当我们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就会产生新的突触。当强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时,突触就会得到巩固。而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的大脑灰质,就是从这些新的突触中形成的。因此,在“学习目标规划”中,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需提升或探究的领域”“分值挑战”内容,旨在以探究和挑战的思维解决学习的困惑,充分刺激大脑的可塑性。 第二,我们更加看重过程。如果孩子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听到别人说“你真聪明,做的太棒了”,或者是“你很努力了,但你可能并不适合做这件事”,这些以能力和结果为中心的评价,会使孩子在后续呈现固定型思维特征,让孩子无意间把自己和结果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努力过但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就会选择回避挑战和失败。但如果孩子听到的是“你对这件事很负责任”、“你做的这些尝试很有效果”,这些以行动和努力为中心的评价,会使孩子在后续趋向于成长型思维。因为这样孩子会把自己和努力挂钩,并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进行反思,做出一些优化和改善。 第三,要引导孩子敢于跳出舒适区。不愿意跳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天分。如果一直成功还好,一旦遭遇失败,TA就会认为自己天生没有这个能力,就不去思考做事的过程,去反思究竟为什么会失败。一旦尝试去迎接这些挑战时,孩子就会把目光聚焦于努力的过程,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从而赢得这些挑战。
2、关于手机的问题
假期里,我的孩子是可以使用手机的。孩子沉溺手机与“态度因素、自控力因素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对子女进行恰当的、积极的管理和约束,可以减少孩子不当的手机使用率;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孩子是否能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是与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分不开的。
3、家长的焦虑与过度干预对孩子的影响
升入初一,孩子的科目骤然增多,课业压力也似乎增加了许多,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很多家长也会因此产生焦虑。往往,孩子的焦虑和情绪来源于家长。 作为孩子一生的精神领袖,我们家长需要成熟、客观地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切问题,因为大多数家长认为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而是一般规律,家长们千万不要过度紧张。家长要在孩子所有不稳定的状态下,做好调和,张弛有度,帮助让孩子学会说情绪而不做情绪,成为情商小高手,集中精力全方位发展,为未来蓄力。 一个人的学习是要经历一个趣味横生又默默滋养的历程,而不是揠苗助长或者高压逼迫;终有一天,孩子的成长会如竹竿拔节般振聋发聩。
成长袋 作者提到的“教养方式”,亦称为“教养风格”(parenting style),指的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情感气候(emotional climate),被西方家庭教育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气候”相对于“天气”,更强调一贯的主要情况。教养风格的提出者Baumrind最初将教养风格分为三类:专制型(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权威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和放任型(permissive parenting style),并认为既有严格管教又有温暖支持的“权威型”是理想型的教养风格。 系列研究证实,父母属于权威型教养风格,孩子的学业成绩、社会情绪力(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主要指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和幸福感(well being)都比在其它教养风格中长大的孩子普遍要高。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主要特征有:温暖的、支持的、民主的、有严格要求的、尊重的,关心的。 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主要特征:更多的控制、命令,硬性规定,强调服从的,压抑自主性的,严苛的,不关心感受的; 放任型较好理解,在此就不多做解释了。 在后续的篇章中,再涉及到“教养风格”,我们还会继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