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家追剧追到最后一集时,突然停电了,一边忙着找手电筒,一边脑海里是不是会忍不住脑补刚刚未看完的剧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想着,想着,连接WiFi的手都快了许多……
当你打开淘宝购物时,刷到了一件特别喜欢的衣服,点开一看没货了,想想也要把它加进购物车里,心想:“万一哪天补货了呢?”
当下班时间刚到点,手上还有一页ppt未做完,回家做也可以,第二天做也可以,但是大部分人会选择做完再下班,因为专注时被打断的感觉真的让人很不爽。
相比已完成的事情,为什么人们总对没完成的事情这么耿耿于怀、印象深刻? 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种神奇的心理效应就是——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请你这时候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画完。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生出一种动力来想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临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 “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欲望,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算不上是欲望,”蔡加尼克总结道,“但是到了后来,当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时,‘要做完它’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渴望。”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学习是要保持从一而终的专注力,专注做事才能获得高效的成果。相反的是,蔡加尼克效应却表示:适当的“打断”,也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给孩子辅导功课时,多用“悬念式”引导,给孩子讲解题目时,讲到关键部分停顿一下,留个悬念去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一方面能消化渗透之前讲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这样的中断在心里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根据蔡加尼克效应,大脑会自动把这些未完结的问题给推到居于前列的首要位置,让我们满心牵挂它接下来到底会如何。 如此说来,有的家长问道:“那是不是我进房间送牛奶、送水果,也能帮助孩子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呢?” NO, NO, NO~ 此“打断”非彼“打断” 被迫中断≠主动中断
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有些家长习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潜入房间,一探究竟。这样的做法是大多数孩子极为反感的,因为有的时候爸爸妈妈突然的打扰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事,这使他们被迫中断了学习任务,影响到学习的专注性。 不过,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自己学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运用蔡加尼克记忆效应来促进学习效果呢? 巧用“番茄工作法“ 高效学习有捷径
番茄钟,也叫番茄工作法,这可不是什么烹饪方法,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它是一个名叫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意大利人发明的,意外的是,弗朗西斯科可不是什么学霸,他可是个学渣。 他上学的时候,经常作业做不完,学不进去,学习效率低下。为此,弗朗西斯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不奏效,甚至想是不是得找个计时教练,来掐掐时间。直到有一天,弗朗西斯科无意间在家里找到了一枚厨房定时器,形状好像 ‘番茄’。就这样,他遇见了他的番茄钟。
番茄工作法发明人——西里洛一
番茄工作法的具体做法: 01 每天开始的时候规划今天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将任务逐项写在列表里(或记在软件的清单里) 02 设定你的番茄钟(可以借助定时器、软件、闹钟等),时间是25分钟。 03 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 04 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 05 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06 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将该任务划掉。 07 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在某个番茄钟的过程里,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么事情—— a. 非得马上做不可的话,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5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钟; b. 不是必须马上去做的话,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逗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记在另一个列表里(比如叫“计划外事件”),然后接着完成这个番茄钟。 小学阶段的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不长,需要休息或者转移注意力几分钟,才能继续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番茄工作法非常适合孩子们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阶段,家长最好跟孩子一起来完成。大方向由家长来掌握,而其中的细节部分,如,作业的顺序、休息时做的事情、休息的时间长短等等,就由孩子自己来定。这种掌握主权的感觉,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归属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执行起来也会动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