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小曾拍下一张坐在高楼边缘的照片,在QQ空间的状态里打下这行字,点击发送。
随后,从25层顶楼纵身一跃。
此时楼下,站着她焦灼的父亲。当他看到女儿不断下坠,冒死张开双臂试图接住她,结果被砸伤,两人双双抢救无效。 据女孩的母亲说,女儿患有抑郁症大半年了,曾划伤自己的胳膊,遇到问题也总不愿意和家人沟通。 如山的父爱,也唤不回她的告别世界的决心……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传,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24岁年轻人的第三大死因。 许多父母在孩子轻生以后,才后悔没有警觉到孩子释放出的信号,不停地自责“早知道……” Part 1 到底自杀可不可以“早知道”?
通常来说,自杀行为不是临时起意,从出现自杀念头到自杀行为,往往有一段时间。 在有自杀经验的青少年中,几乎有 70%左右的青少年都曾经发出过警讯(刘念肯,1996) 美国医生Kalafat(1990)曾提出「FACT」四个字母,做为青少年自杀的警讯: 1. 情绪感觉(Feelings) ● 无望的感觉-- 「事情不可能变好了」 「已经没有什么好做了」 ● 无助、无价值感-- 「反正也没有人在乎」 「没有我他们会更好」 ● 过度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痛恨自己。 ● 持续悲伤难过,焦虑与愤怒。 2. 行动或事件 (Action) ● 药物或酒精滥用; ● 经常做恶梦; ● 出现暴力行为、反抗、离家出走; ● 整理个人物品,将喜爱的东西送人或丢弃。 3. 改变(Change) ● 出现明显的人格变化 如:退缩、厌倦、冷漠、犹豫不决,或更多话、外向; ● 无法专心,学习退步; ● 失眠或者睡太多; ● 没有胃口、体重减轻; ● 忧郁了一阵又突然快乐起来。 4. 恶兆(Threats) ● 喜欢陈述死亡的过程,如“流血流多久才会死”; ● 威胁或常谈起自杀,如“过没多久,我就不会在这里了“; ● 把喜爱的东西或贵重物品送人; ● 开始询问自杀工具的取得方式。 Part 2 当孩子有自杀想法时如何回应
在新加坡,有一群经历了子女自杀的妈妈, 发起了一场防治青少年自杀运动“Please Stay. Movement Singapore”。 这四位母亲录制了一段十分钟的影片,分享了她们的孩子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故事。 一位母亲说,他的儿子上幼儿园时,被诊断出有阅读障碍,家人担心这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评价,都十分谨慎,确保不给他过多压力。只要孩子尽力,父母都会为他感到骄傲。 但是到了初三,事情开始转变了。孩子常常因为考试焦虑不安,还总是失眠。 妈妈以为,这是因为青春发育期而产生的变化,没想到,此时孩子已经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困扰了…… 另一位母亲含着泪说,直到孩子离开,才发现孩子此前一直被嘲笑,因为在他的手脚上都有自残的伤疤…… 这些痛失孩子的妈妈,进行了艰难的反思。她们忍痛追忆、分享孩子生前的故事,希望提高社会大众对青少年自杀的认识,消除抑郁症的污名。 同时,她们也鼓励那些在痛苦与绝望边缘挣扎的青少年,寻求帮助,看见希望。 青春期的孩子,正经历许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在乎别人的评价与想法,变得更加敏感,课业负担加重了,也有同伴压力与人际问题,各种无法控制的事情让他们焦虑不安。 作为青春期的父母,不要低估与忽视这一时期孩子所面对的精神压力。 当察觉孩子情绪低落、有抑郁倾向时,试着了解、认同孩子内心的伤痛,让孩子知道,你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即使孩子不准备与你交流,也让他们知道,你一直在身边,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自杀念头,请抱有高度的警觉性,及时寻找专业帮助,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协助陪伴孩子度过生命里的难关。
参考文献: 1.http://www.shute.kh.edu.tw/~counseling/ivan168/e3.html 2.Interview with Co-Founder of PleaseStay. Movement, Ho Geok Lan